三年后,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会是什么?
大概率不是 Python,也不是 JavaScript,而是英语。
最近在 AI 领域,一款名为 Cursor 的 IDE 编程软件引起了广泛关注。使用过后,你可能会有类似的感受。
我将 Cursor 视为 VS Code 的终极进化版。它是 VS Code 的一个分支,功能几乎相同,可以无缝导入。然而,在 AI 方面,Cursor 的表现更为出色。与 GitHub Copilot 不同,Cursor 原生支持 AI,这一点至关重要,带来了质的飞跃。
在模型方面,Cursor 提供了灵活的选择:你可以使用其模型,月订阅费用为 20 美元,或者使用自己的模型,只需填入 API Key。甚至,它还允许使用 GitHub Copilot,但会提示用户不建议使用,因为性能不如 Cursor。
上个周末,我集中测试了一下 Cursor。最好的体验是,我只花了不到 10 分钟,完全没有写代码,仅通过与 AI 的对话,就开发出了一个 Chrome 浏览器插件,能够调用 GPT 总结网页内容。
开发过程
在这 10 分钟的前 3 分钟,我用来写需求:
我希望开发一个浏览器插件,主要功能是用大模型总结网页。它会先进行网页内容抓取,然后将内容提供给模型,按照 Summary 和 Key Facts 的格式输出。
插件的具体功能包括三个按钮:
– Summarize:用于总结网页内容。
– Settings:设置,要求用户输入 OpenAI 的 API Key,确认可用后,拉取可用模型列表。
– Clear:清除上一次的总结结果或中断当前任务。
在 Word 中写完需求后,我将其复制到 Cursor,通过控制面板打开聊天界面,粘贴进去。接下来的体验与使用 ChatGPT、Claude 类似:
Cursor 的反馈速度非常快,几秒钟内就理解并拆解了需求。它告诉我需要创建哪些文件,并提供了每个文件的名称和代码。接下来,我只需根据指示创建文件,打开对应的文件,然后点击 Apply,AI 会自动填充代码。
Apply 功能特别方便。在调试过程中,Cursor 不会一次性生成所有代码,而是只输出需要修改的几行。用户只需在几百行代码中找到需要修改的地方,Apply 功能会自动标注出原代码和建议代码,用户确认后再自动替换。
完成所有代码后,就可以进行测试。
打开 Chrome 浏览器的插件页面,进入开发者模式,加载代码所在的文件夹,便可加载插件。
第一次测试时,发现 Settings 按钮没有反应。简单地回到 Cursor,告知 AI 问题,然后用 Apply 功能替换新生成的代码。
刷新插件后,设置页面可以正常打开。输入 API Key 后,插件会先进行验证,然后拉取模型列表。此时发现列表不全,只有两个模型,可能是 Cursor 预设的,并没有真正拉取。此外,点击 Summarize 也没有正常工作,只显示了一个 demo。
再次与 Cursor 沟通,反馈这两个问题。这样的调试过程时常会遇到,但这次幸运的是,只来回处理了两次。
刷新插件、重新测试后,模型列表正确显示。点击 Summarize,插件开始工作,几秒钟后成功总结出内容。为了确认功能正常,我又找了两个网页进行总结,均成功。
从写需求到测试成功,大约花了 10 分钟。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这样做。前一天的尝试并不顺利,过程让我有些沮丧。
每次修改代码都会带来新的 Bug,原本只有 30 行的代码膨胀至 300 多行,问题依旧未解决。
第二天,我反思后意识到,这个插件的工作流程其实很简单:先抓取网页内容,再进行总结。于是我调整了需求,Cursor 专心进行编码,效果立竿见影。成功的那一刻,快感与游戏通关相似。
未来展望
这款总结插件仍显粗糙,若要达到上架标准,需投入更多时间:
- 增强抓取功能:当前的抓取功能较为简单,需强化以应对更多网页。
- 优化总结效果:总结效果有待提升,可以通过调整提示词来实现。
- 扩展支持模型:目前仅支持 OpenAI,未来可考虑加入 Google、Anthropic 等。
- 改善用户界面:可以参考其他产品的设计,提升 UI 美观度。
若顺利完成这些改进,预计再花半小时即可完成。完成后便可提交 Google 审核并上架。
我不喜欢说“未来已来”这种话,但 Cursor 给我的震撼远超两年前的 ChatGPT。可能是因为 ChatGPT 的功能我都能做到,而 Cursor 则让我获得了全新的技能,这才是 AI 的真正价值。
如今,许多人,尤其是国内的企业主,认为 AI 只是用来降低成本、替代员工的工具。他们将人力视为成本,眼中的世界是有限的,处处节省。
但其实,世界可以是一个“无限游戏”。AI 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技能,或将原有技能放大数倍,创造更多价值,这不是更美好吗?
对我而言,借助 Cursor 开发小工具变得轻而易举。若稍微复杂,我也可以先做个原型,再找前端和后端的帮助。
我突然感觉,整个世界变得宽广。也许到明年,我能带给大家的不仅是视频和文章,还有更多形式的内容,可能是网页、APP,甚至是一个小模型。我对此充满期待!
以上就是本期内容。接下来,我将继续与 Cursor 开发,后续更多发现会分享在社群中。还没加入的小伙伴抓紧吧,社群已经超过 400 人,预计今年会突破 500 人,明年争取突破 1000 人。我想到一个很适合我频道和社群的口号:“AI时代,摸着老黄过河”。好了,不多说,咱们下期见!